|
|||||||
![]() 1984年設計紐約摩根絲(Morgans)精品旅館而聞名的法國室內設計師安德莉.普特曼(Andr Putman),字典裡沒有退休兩個字。高齡八旬,依舊活力充沛,創作不輟,她最新設計的旅館就位於香港,自信會是最滿意的作品。 原本想當音樂家的普特曼,涉足設計二十多年,對設計界有極深遠的影響,設計誠品書店的室內設計師陳瑞憲就視她為偶像。2005年底,台北101董事長陳敏薰曾邀她來台,尋求合作機會。
普特曼外型纖瘦,步履緩慢卻很優雅。她的嗓子因為常年抽菸而變得沙啞,不過,對於外人的提問,都很仔細地回答,態度親切。 普特曼的設計包羅萬象。除了室內設計,還為導演彼得.葛林威(Peter Greenaway)的電影設計場景,也替路易威登(LV)、卡地亞(Cartier)等多家精品設計,法國前文化部長的辦公室也出自她手。 普特曼被外界視為擅長運用光影、色彩、對比效果。她認為物體之間,會有對話,是另一種生命呈現。
妳怎麼成為室內設計師? A:我當設計師,不過二十七年。那時我剛結束一段悲劇般的婚姻,失去了很多東西,包括一棟房子,我好沮喪。
但是,日子不能這樣下去,我問自己想做什麼?當時我是做家用品生意,我便決定放棄這一行。
有一次,我在巴黎街頭看到1930年代的法國家具,不受法國人喜愛,於是我買下來,予以改良,重新生產,因為做得很好,看來像古董,幾個月後,一家雜誌報導我的作品,現在,這些家具在紐約可是相當昂貴的。也因為如此,有人認為我剽竊當年設計師的作品,但是,是我讓那些沒沒無聞的設計師,重新受到矚目。
Q:怎樣才能當個好設計師? A:你要有勇氣,哪怕讓人震驚,最後都會證明你是對的。
我來自保守的家庭,十六歲那年,我向母親央求設計自己的房間。除了一張極簡風格的床、一張椅子和一幅米羅複製畫,其餘的都被我丟了,這在我們家是激進的行動。
我很感謝我父母,從小培養我有文化涵養,我爸會用俄文朗誦普希金(Alexander Sergeyevich Pushkin)、屠格涅夫(Ivan Turgenev)的詩,我媽帶我上歌劇院,到羅浮宮看畫展,要訓練我當畫家。我本來想當作曲家,還得過獎,後來一位知名作曲家對我說,要閉關十年,才能確定我夠不夠格。可是,我想看這個大千世界,所以放棄了,後來我去祖母的文學雜誌社工作。
此外,設計需要高度好奇心,這是探索世界的有力方法。你對周遭事物不能麻木不仁,也不要受限於你的文化、知識,或父母給你的影響,例如,很多人看一幅畫,因為怕自己的看法和別人不同,不敢勇於表達,這就會失去自由。
好的設計不能破壞和諧 Q:怎樣才算是好的設計? A:和諧是最重要的元素,這不容易解釋。有時候我看到很搶眼的設計品,卻覺得有些不對勁。如果作品充滿生硬,無法讓人們像海裡的魚一樣自在,就表示該設計缺乏感性。
每個人的各種情感,都是從小就慢慢累積,逐一構成設計的基本元素,例如,字彙是由字母來的,同樣地,空間、燈光、材質、色彩,也都是設計的元素。
空間設計要注意人們的感受,這是最重要的,要讓人們有認同感,覺得是為他們設計的,這是一種尊重。不論主題多麼強烈,都要避免造成驚嚇或震懾,假設有很炫、卻會破壞和諧的感覺,就像假惺惺的詩歌,是件失敗的作品。
Q:對妳來說,最滿意的設計作品是什麼? A:其實,我覺得自己不像設計師,我很自由,也喜歡這種自由,可以設計很多東西。例如,法國足球賽獎盃、昆庭(Christofle)的暢銷銀製餐具、喀什米爾圍巾等,這些產品看起來不像,我也不知道能否被人識出是我的作品,不過,它們都像我的孩子,它們擺在一起,就顯得生氣蓬勃。
(精采內容請見2月號遠見雜誌) |
- Mar 21 Tue 2006 15:25
普特曼珍品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禁止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