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
過敏

打噴嚏、流鼻水;早也咳、晚也咳;皮膚搔癢難耐;眼睛揉不停;不幸的臉上還掛著典型的註冊商標──貓熊眼......,這林林總總的症狀,都指向同一個罪魁禍首──過敏。


過去二十年來,過敏疾病的發生率逐年上升,特別是在高度工業化、現代化國家,此一趨勢尤為明顯。台灣也不例外,從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九四年,過敏病患增加八倍以上,每三個人就有一個是過敏家族的成員。


過敏時代已然來臨,為什麼會過敏?又要如何抗過敏?是現代人要面對的新課題。


什麼是「過敏」?簡單地說,就是身體對基本上無害的物質反應過度。


台大小兒部主任江伯倫指出,過敏性疾病增加是一種全球性趨勢,但因地理環境的不同,種類有所差異,整體來說,越寒冷的地方,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越高;濕熱的地方,氣喘的比例越高。原因是天氣越冷皮膚越乾燥,越乾燥就越容易癢。濕暖的地區植物茂盛,較容易引發呼吸道過敏。


以紐西蘭為例,氣喘人口高達百分之三十,泰國氣喘人口也超過百分之二十。鄰國日本,氣喘比例大約在百分之七左右,但異位性皮膚炎的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二十五。


為什麼是我?

過敏疾病的發生,起源於身體對某種過敏原反應過度,產生過敏抗體,而此一過敏抗體會粘在體內的肥胖細胞上,當身體再度受到此一過敏原的刺激時,它就會把肥胖細胞活化,釋放出各種發炎物質──組織胺、前列腺素等,造成發炎反應,引起發癢、打噴嚏等過敏症狀。這種過敏性反應可能發生在皮膚、眼睛、氣管、鼻子等不同器官上,可以說全身各部位都在過敏的範圍內。


四十歲的李小姐是一位過敏老病號,打從她有記憶開始,清晨總是打著噴嚏起床,流鼻水、眼睛癢、鼻塞更是家常便飯,直到二十多歲,她才知道原來這些症狀就是「過敏」。李小姐聽父母提起,自己小時候體弱多病,三天兩頭「感冒」不斷,如今才恍然大悟,原來,一直以來都錯將過敏當感冒。


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,李小姐的臉上掛著貓熊似的黑眼圈,因為過敏鼻塞影響睡眠,每天都是一副精神不濟、「病入膏肓」的樣子。看遍眼科、皮膚科、中醫、西醫,希望能找到解救黑眼圈的方法,不幸的是,得到的答案都是──無藥可醫。


黑眼圈影響美觀,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結膜炎更是嚴重擾亂生活,李小姐不禁哀嘆:「為什麼是我?」


「為什麼是我?」過敏族無語問蒼天。而令人沮喪的是,目前的研究多將過敏原因指向遺傳因素,換句話說,是與生俱來的。


台北市立中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吳彥林指出,父母親若有一方過敏,下一代過敏的機率是三分之一;父母雙方都過敏,下一代發生過敏的機率更高達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。


免疫蹺蹺板

過敏雖然是體質因素,但惡化的外在環境,則讓過敏疾病有增無減,雪上加霜,空氣污染正是其中的罪魁禍首。


江伯倫指出,一氧化氮、一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汽機車或工廠排放出來的廢氣,都會對呼吸道造成刺激,讓過敏更加嚴重。此外,都市化的結果,玻璃帷幕大樓林立,大樓裡的中央空調,讓諸如灰塵、塵(等過敏原一直循環在室內排不出去,更是過敏族揮之不去的夢魘。


除此之外,近年還有些令人意想不到的「觸媒」陸續被提出來。其中最具「顛覆性」的理論是──環境太乾淨,才使得現代人免疫力降低,過敏增加。


江伯倫解釋,在衛生條件較差的時代,兒童比較容易接觸到細菌、病毒,也較容易感冒、生病。而人體對抗這些細菌、病毒感染所產生的免疫反應稱為「第一型免疫反應」──細胞免疫,與過敏所產生的「第二型免疫」──體液免疫反應,有互相拮抗的現象,兩者之間有如蹺蹺板或天平般,無法維持平衡時,會產生一高一低的現象。


因為環境太乾淨的結果,第一型免疫(針對感染疾病或腫瘤的抵抗力)較少被激發,於是越來越低,相對地第二型免疫的活性就越來越高,結果環境中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引發激烈的反應,反倒造成過敏疾病加重。


近年許多的研究,都印證了以上的理論:日本研究團隊發現,施打肺結核疫苗(BCG)的兒童,日後罹患氣喘的機率較體內沒有抗體者低四倍;美國的一項研究發現,較早進入托兒所或兄長較多的兒童,雖然一開始經常感冒,但長大後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卻較少;澳洲的研究則發現,住在鄉下、一出生就經常與動物為伍,也經常接觸塵土、動物皮毛等的兒童,發生過敏疾病的機率也較少;北歐一項研究則指出,嬰兒所睡的搖籃越舊、上面黏覆的灰塵和微生物越多,發生過敏的機率越少。


總而言之,人體內的兩種免疫反應需要經過適當的刺激以維持平衡,現代兒童因生活在過度保護的情境中,免疫刺激反而減少,使得過敏反應增高。


飲食習慣的改變,則是另一項被認為是過敏疾病加重的因素。


病從口入,飲食與很多疾病都有相關性。江伯倫指出,現代人纖維攝取越來越少,高油脂、高熱量的食品攝取太多,不僅第一型免疫反應因此失調,更導致體內會製造較多的發炎物質(如前列腺素),因而一旦發生過敏時,發炎反應就會比較嚴重。


此外,現代人缺少運動,也讓第一型的免疫力下降。


江伯倫指出,運動會刺激第一型的免疫反應,但現代都市兒童較少從事室外運動,大多沈溺於電動玩具或電腦,導致第一型免疫力低落,第二型免疫升高。


抗過敏從懷孕開始

既然過敏疾病是先天體質加上後天外在環境的誘發,那麼要避免過敏,自然要從調整體質與改變環境下手。


過敏來自遺傳,因此,與其日後如螳臂擋車般地治療各種過敏疾病,不如提早預防它發生。過敏的預防要從媽媽懷孕時做起。


根據研究,過敏體質來自母親遺傳的機率是父親的兩倍。江伯倫指出,除了遺傳基因外,母親懷孕時胎兒所處的「環境」也很重要,媽媽懷孕時如果過敏情形嚴重,會將過敏抗體通過胎盤傳遞給胎兒,孩子出生之後便更容易產生過敏,因此懷孕期間必須處處小心。


孩子出生之後,飲食也要格外注意。醫生建議儘量餵食母奶,如果有困難,退而求其次,有家族病史的小朋友,則建議採用低過敏奶粉(加入酵素將蛋白質切小,因為大分子的蛋白質較容易引起過敏),如此一來,兒童發生氣喘、過敏的機率可以降到三分之一。


此外,一歲以前,儘量少給孩子吃容易引起過敏的食物,如有殼的海鮮、核果類,等到一歲半以後再慢慢添加。因為過敏刺激往往要累積到一定的量才會誘發過敏反應,越晚接觸,就比較不會引起過敏反應。


體質能改變嗎?

預防過敏要打從娘胎做起,只是,過敏體質真的能改變嗎?要如何改變呢?


事實上,改變體質不是容易的事。目前唯一能夠改善過敏體質的方法,是進行所謂的「減敏療法」。


減敏治療,就是將所測知的特定過敏原,以漸進的方式注射入體內,使患者產生忍受力的方法。此一方法的最大缺點是──治療過程需時二、三年,非一般人能夠忍受,再加上減敏療法目前仍存在著風險,有可能在注射過敏原後反倒弄假成真,引發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皮膚癢,甚至過敏性休克等嚴重症狀,因此除非過敏非常嚴重,否則一般人寧願選擇與過敏「長期抗戰」、「和平共存」。


為此,過敏專科醫生們紛紛致力於改善目前減敏療法的缺點,已獲得了一些令人振奮的成果。


江伯倫指出,目前已發展出一種舌下滴藥的方法,過敏患者不用忍受經常得到醫院打針之苦,治療時間還可以大幅縮短為半年,對病患來說方便很多,但療效仍有待觀察,目前台大已著手進行臨床實驗。


此外,國泰醫院過敏免疫科主任蔡肇基,研發以合成的塵(蛋白片段,加上具有增強免疫功效的金針菇淬取液,合成為鼻滴劑,不但具有抗呼吸道發炎的功效,同時也沒有傳統減敏療法引發過敏的風險,安全性較高,目前也即將進入人體實驗階段。


不過,減敏療法有其年齡的限制,一般而言,五歲以上、青春期以前的兒童較適合,成年人由於免疫系統已成熟定型,效果普遍不佳。


只要我長大

除了積極地減敏治療外,另外一個「消極」改善體質的方法則是寄望未來,等待青春期體內賀爾蒙改變時,過敏體質能自動改善。


江伯倫指出,到了青春期,免疫系統、神經系統、內分泌系統(賀爾蒙)漸趨成熟,發生過敏免疫反應的機會也隨之降低。


根據統計,兒童的過敏盛行率為百分之十九,成人的過敏盛行率為百分之八,成人過敏的發生率之所以降低,並不是治療的功效,多是自己「不藥而癒」的。


值得注意的是,過敏疾病雖然有機會在青春期不藥而癒,但前提是之前的過敏疾病必須控制得宜。江伯倫指出,過敏是慢性、持續性的發炎反應,如果一直讓患者暴露在過敏原中,導致症狀持續發作,不斷發炎、降發炎,反覆受傷、修補的結果,會造成諸如氣管纖維化,平滑肌變形,無法舒張、收縮等的不可逆變化,即使熬到青春期過敏體質改善,早已纖維化的氣管也難以起死回生。


由於男性賀爾蒙能促進第一型的免疫反應,百分之八、九十的男性過敏患者在青春期能獲得好轉;但女性賀爾蒙卻會促進第二型的免疫反應,因而許多女性在成年後、尤其在懷孕時過敏反應反而更加嚴重,也造成成年過敏族女多於男。


過敏原自己抓?

如果不幸過了青春期,過敏情況仍無改善,過敏一族只有認命,努力學習如何避免「發病」。


要避免過敏發作,首先要知道自己對什麼過敏,找出過敏原。


有個笑話說,一位身體到處搔癢的病患到皮膚科就醫,醫生告訴他:「要自己抓!」病患滿臉狐疑地說:「我癢的時候都是自己抓,難道還請別人抓不成?!」醫生笑答:「我說的是,過敏原要自己抓!」


對一般患者來說,要靠經驗法則「抓」過敏原並不容易。有些過敏原一接觸就激發反應,有些過敏原卻有延遲性,可能要聞過、吃過或觸摸過好幾天後,才慢慢出現過敏現象;也有些以往天天接觸都相安無事的物質(如香煙),卻不明原因地忽然誘發了過敏......。凡此種種,都令人難以捉摸。


從小就深受過敏之苦的張小姐,對於生活中「危機四伏」感受特別強烈。她曾在山林出遊時因聞到樟樹的氣味而休克,也曾在作客時因鐵板燒油煙味而全身起紅疹。她不敢染髮、不敢穿毛皮衣物、不敢油漆房舍......,日常生活飽受困擾。


為了幫助患者找出誘發過敏的兇手,醫界不斷開發更廣泛、更精準的過敏原測試方法。台大皮膚科醫師戴仰霞指出,過敏原測試方法有抽血、貼膚測試或過敏原經皮針扎測試等方法,其中驗血準確度最高。


現階段台灣所測試的過敏原不過數十種,而且除非必要,一般醫院很少主動為過敏病患測試過敏原,因為根據研究,台灣最普遍的過敏原是塵((高達九成),其次是黴菌、蟑螂等。而且,臨床上約有百分之十五的過敏兒童,即使驗血也找不到過敏原,稱之為「內因性過敏」,目前原因未明,懷疑與神經系統的過度亢進有關,病患只要碰到溫度、濕度的改變,神經系統就會分泌一些物質出來,影響免疫系統,進而產生過敏反應。


除了儘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外,飲食控制也很重要。江伯倫提醒過敏一族要少吃高油、高熱量、冰冷的食物。特別要注意的是,冰水別喝得太急,以免誘發氣喘。


此外,多運動對過敏一族也有好處。過敏專科醫師推薦過敏患者的最佳運動是──游泳。江伯倫指出,有些過敏性鼻炎的發作是因為天氣變化,或溫度、濕度改變,長期游泳能讓過敏患者習慣溫度濕度的改變,同時也能改善肺活量。


非類固醇之罪

平日避免接觸過敏原,在飲食方面多加注意,再配合運動,過敏一族就能將過敏發作的機會降到最低。


不過,即使盡人事,也未必能完全杜絕過敏的發生,因為環境中過敏原無所不在,防不勝防,當過敏發作,或正逢較容易發生過敏的季節時,藥物治療與保養,是非常重要的。


只是,目前台灣過敏疾病治療仍處於「眾說紛紜」的階段。今年初,長庚兒童醫院所做的「台灣地區醫師對氣喘病治療現況調查」指出,部分醫師專業度不足、不正確用藥、疏於衛教等,是國人氣喘控制不佳的因素。


家有過敏兒的卜媽媽,對於醫生的治療方式充滿疑惑。她說,先後已帶孩子看過四位醫生,每位醫生的診斷都不一樣,就連孩子到底有沒有氣喘都沒有定論;更奇怪的是,每位醫生都質疑其他醫生的用藥,讓她一頭霧水,不知道聽誰的好。最讓她憂心的是,孩子已經連續吃了好幾個月的藥,情況卻不見好轉,夜晚的咳嗽聲依然不斷。


對於過敏疾病的用藥,人們總是心存疑慮,特別是其中的類固醇,因為會引起月亮臉、水牛肩等副作用,並且對肝、腎等臟器造成毒害,因而惡名昭彰,有些人甚至因此寧願任由過敏日益嚴重,也不願意吃藥控制。


長年接觸過敏患者與家屬,自己也有過敏性家族病史的台大過敏專科醫生周正成指出,排斥使用吸入型藥物或局部噴劑、拒絕妥善使用類固醇、過度恐懼使用抗生素等用藥的錯誤觀念,都亟待修正。


他解釋,吸入或局部噴劑,劑量只有口服用藥的兩百分之一左右,可以減少口服或注射後引起的全身性副作用,是目前過敏用藥治療的新趨勢。而類固醇在過敏性疾病上的治療效果,仍難以完全被其他藥物取代,只要遵照醫師指示用藥,並無安全上的顧慮,實在不用太過擔心。


盡人事、聽天命

一般過敏雖然不會致命,但拒絕用藥,任由過敏發生且日益嚴重,是有危險性的。九年前名歌星鄧麗君和影星林翠相繼因氣喘致死,曾引起民眾對於氣喘的恐懼。


江伯倫建議,氣喘病患平日除了注意用藥之外,最好每天使用肺活量流量器做「最大呼氣流量表」,以此來評估用藥量。以自己的基本值來做評估,如果肺活量不到基本值的百分之八十,表示肺部及氣管已有痙攣緊縮現象,平日的控制藥就需要增加。


過敏性疾病目前雖然沒有有效的根治方法,但有效控制並不難。周正成認為,過敏性疾病患者無須悲觀,只要妥善地做好防護與適當用藥,仍然可以享有如正常人一般的豐富人生,過敏一族,加油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enpray 的頭像
    teenpray

    Teenpray@Taipei

    teenp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