~~~跟你分享cheers的文章~~~



Cheers雜誌 50期 2004/11/1

文—盧智芳



「6月中博達出事,7月中開始資遣,現在已經10月了,我很多同事還是找不到工作。

人家一聽到你是博達出來的,叫你去哈拉半天,其實只是想了解你的公司發生什麼事?最後搞清楚了,留下一句:再聯絡,就沒下文了。」

「等於是種二度傷害,」一位30歲出頭,從博達科技離職的女性工程師,回憶後來的面試過程時說。她目前也沒找到工作,卻因為不想揹上跟博達分不開的烙印,選擇出國旅遊散心。

即使如此,途中遇上同樣來自台灣休假的《Cheers》雜誌記者,一知道對方媒體身分,她仍然立刻築起心防,不願意透露自己的職業。如今願意接受採訪,隔著電話,她的語氣還是難掩激動,只能不斷重複5個字:「真的很可悲」。



做一個打拼的單純員工也有錯嗎?



但她還算是運氣好的,至少拖了3個月,她終於在9 月5 日領完資遣費。她說自己還有很多同事,在博達第一波瘦身時,被安排到投資子公司尚達。現在尚達停工休業,這些同事連能不能拿足資遣費都不知道。

10月25日,博達科技董事長葉素菲因為涉嫌掏空公司資產,被具體求刑20年,罰金5億。她向庭上高喊:「無法接受判決」,但昔日跟著她奮鬥的僚屬更無法理解:不過是做一個單純打拼的員工,為什麼此刻不但陷入失業窘境,還被迫背上誠信的負債,要面對茫然的明天?

「葉董一直叫我們要相信她,」一位博達員工回憶,聲音中透著懊悔與沉痛:「枉費我們每天工作10小時、12小時的心血!」

更多地雷股公司的員工,因為分紅或增資入股,身兼公司小股東的身分。如今不但青春、工作付諸流水,連積蓄也跟著泡湯。

一位皇統科技的離職員工就說,他在公司增資時,以140塊的價格買了20幾張股票,採訪當天,他苦笑著說,市價只剩下2塊多。但是沒隔幾天,10月14日,皇統就下市停止交易,將近300萬的投入,等於正式宣告變成「壁紙」。

不管是博達、訊碟、或皇統,都曾經股價站上3位數,CEO更三不五時登上媒體封面。誰會料到,本來想站上去發光發熱的企業舞台,竟然有一天變成生涯的赤字?

血本無歸的投資人固然欲哭無淚,但員工才是這場對決中最大的輸家。沒有人希望船會沉,但是更不願意船沉了,自己最後一個走。

也許你該問問自己,除了做個「專業」的員工,你是不是也是個「警醒」的員工?

事實上,所有出事的企業,事前幾乎都有跡可循。



天助自助者



旭聯科技數位學習整合服務處總監劉恆禎,3年多前從皇統離職,當時他在皇統的子公司鍏承擔任營業處長,負責通路與銷售。從事後之師的眼光來看,他算是「全身而退」。但是,當初他卻是靠著高度敏感的嗅覺,又經歷很長的矛盾掙扎,才做下判斷。

跟多數人一樣,劉恆禎慕名進入皇統。「大家都想進龍頭企業,」他回憶。當時皇統在幼教光碟佔有6成市場,半年後就要上櫃。

然而劉恆禎很快就注意到大環境的變化:燒錄器價格下降到1萬元以下,盜版猖獗;線上遊戲興起,但是皇統並沒有及時卡位。更重要的是:當時皇統的通路從4,000多個點銳減為1,000多個,明明產業面陷入窘境,但對外仍有前途看好的財務預測。

以專業經理人的角度,劉恆禎已經隱約聞到營收可能有問題的訊息:「為什麼明明全部的市場產值只有35億元,一家公司就能做到40億元?」

「我當時也很遲疑,要不要放棄處長的職位,」他描述自己的心情說。更何況,皇統對內運作如常,薪水、福利照發,董事長李皇葵在員工眼中並不是刻薄的企業主。

只是劉恆禎後來還是做下決定。他說,自己並非對皇統有先見之明,而是以他管理通路,站在業績最前線的角色,他不希望職務有任何面臨違法的可能。「我覺得這是最不需要猶豫的理由,」劉恆禎指出。

回頭去看這段經驗,劉恆禎感觸很深。「天助自助者,」是他最大的體會。因為即使是物流中心的工讀生,其實只要夠敏感,也能知道公司營運好不好。問題是,一般人總是習慣抱著「溫水青蛙」的心態,只是樂得工作輕鬆,卻不願深思「輕鬆」背後代表的意義。

究竟,要做一個「警醒」的員工,應該從哪些面向觀察公司的動態?



數字始終來自於人性



傳統上,財務報表是判準地雷股公司的第一站。當財務報表的數字出現警訊,就表示公司營運不佳,已經到了病徵外顯的地步。(要看哪些財務數字?可見第78頁,來自會計師的建議)

然而從最近出事的幾家公司來看,光看財務報表已經不足恃。因為,「你只知道公司營運變差,但不知道它會倒,而且馬上倒,」輔仁大學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一語道破財務數字的弔詭與限制。

最明顯的例子,6月15日,博達宣告無預警重整時,帳面上還有63億現金資產;訊碟爆發鉅額虧損疑雲時,也還有20億現金。關鍵在於,沒有人知道這些數字是假的!

「數字始終來自於人性,」葉銀華因此做下結論:「分析數字還不夠,更要分析人性。」

專研公司治理的葉銀華歸納,公司會經營舞弊,通常癥結都發生在具有經營權的股東身上,例如董事長、或董監事成員。換句話說,這些高階管理者的思考、動向,經常比財務數字更具有「一葉知秋」的效果。

仔細觀察經營權股東的言行,就成了警醒員工的第一課。



第一課 觀察經營權股東的言行



葉銀華指出,觀察的重點有二:第一,是他們的去留;第二,是他們的權利義務是否對等。

以博達來說,最近4年就換了5位財務長,今年初又更換會計師事務所。而訊碟的財務報表,更有2年沒有主辦會計簽名,掛的是董事的名字。這些都是非常不尋常的徵兆。

若公司的獨立董監事、監察人請辭,更意味著他們可能因無法影響經營階層決策,又必須為公司負責,不得不選擇離開。

除了人事動態,權利義務是另一個要深究的項目。

不論是博達、訊碟或皇統,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:公司上市上櫃後,這些具有經營權的股東,擁有股份大幅下降,但董事會組成卻極不對等地走向內部化與家族化。

譬如博達,最後葉素菲與副董事長,弟弟葉孟屏,持股比率由2000年3月底的15.5%,一路下降到今年2月的7.8%,但是董事會所影響的席次卻不斷上升到今年4月的四分之四。葉素菲姊弟在四席董事中,分別擔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及副董事長,另外兩席董事並兼任副總經理,也是親信。

同樣的,訊碟不僅沒有獨立董監事,五位董事中,除了董事長呂學仁自己、還包括妻子陳慧晶。監察人陳政中則是他的妻舅。事實上呂學仁家族持股僅佔約7%。

具有經營權的股東卻出脫持股,明顯表示對公司未來不看好;權利與義務不對等,除了容易讓公司決策不透明,作業流於黑箱化,更是經營階層企圖不循正軌經營的指標。

警醒員工的第二課,則是跳脫個人利益,客觀判斷公司決策的合理性。



第二課 跳脫個人利益



客觀判斷公司的決策

有些公司營運面的異常現象,即使只用常理判斷,也會覺得不合理。但是作為員工,卻很容易因為業務不相關,或牽涉到個人利益,視而不見。

譬如,以博達來說,1999年博達的稅後純益為 3.4億元,但是2000年3月股東會卻通過發放5,048張的員工分紅配股,若以當日股價311元計算,市價達15.7億元。換算成當年度除權參考價195.6元計算,市價總額也達到9.9億元。如果把員工分紅入股的成本認列成費用,等於說博達在最賺錢的高峰,實質上也處於虧損。

現在飽受外界批評的「自肥條款」,當初因為是「好消息」,員工不容易有異議。然而換個角度冷靜思考,其實不難發現其中有蹊翹。採用這樣過度預支未來的分紅政策,到底有沒有相對應的基本面與獲利能力支撐?「貪跟貧只差一點,你要看你賺的到底是什麼錢?」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一針見血地提出忠告。

此外,「為什麼轉投資不斷虧損,還繼續不斷投資?」一位前任衛道科技的主管,指出她離職的原因。衛道因為受博達效應波及,周轉不靈,落到面臨下市命運。這位主管指出,她毫不意外:「早就知道會有問題,只是沒想到那麼快」。

聯合投信投資理財處經理蘇彥華,在工作生涯中歷經4次企業購併。除了去年他所在的蘇黎世投信,基金業務被移轉給台壽保投信,今年8月,建華金控又買下了聯合投信100%股權。

經歷過多次公司經營風雨飄搖、人心惶惶的階段,蘇彥華深深體會:即使是員工,也應該有自己的三大資訊管道:財務部同儕、協力廠商、主要客戶,而非只有CEO或高階主管的片面之詞,如此才能了解公司全貌。

以他歷經蘇黎世投信被購併的經驗來說,正是綜合多方訊息的結果,使他確知瑞士母公司無心經營,大勢已去。後來果然台灣蘇黎世投信人員遭到100%裁撤。

「CEO的話只能當參考,每個人都應該做好自己公司內部的公關,」蘇彥華含蓄地說。「只有這樣才能掌握公司基礎,印證CEO的說法。」

警醒員工的第三課,其實正是慎選CEO的特質。



第三課 慎選CEO特質



對這些地雷股公司的員工,信用受損才是最沉重的包袱,並不是公司營運失敗。

「大家可以接受你經營不善,但是不能接受你做假帳,」葉銀華指出。這些企業家備受批評的原因,也正在他們不思運用上市後募得的資金積極轉型,卻企圖做假帳,掩蓋事實。

「不服輸讓你成功,但是不認輸可能就會讓你失敗,」葉銀華說。相較之下,像宏碁董事長施振榮勇於面對失敗、解決問題,反倒是種難能可貴的風範。

問題是,到底哪種CEO不能跟?

一般人選公司,只看公司賺不賺錢,老闆有不有名。但是美國長春藤名校,達特茅斯學院管理學教授芬可斯坦(Sydney Finkelsten),以6年時間,針對50家以上美國與國際知名企業,訪問將近兩百位高級主管與員工後,今年初完成《聰明經營者為何會失敗》(Why Smart Executives Fail)一書。這個號稱「歷來規模最大、涵蓋範圍最廣泛的企業失敗案例研究計劃」,列出7項失敗CEO的特質,很值得參考:

1.他們把自己與企業都看成環境的主宰者,由他們制訂所有遊戲規則。

2.他們認為自己就是公司,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之間界限混淆。

3.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所有問題的解答。

4.他們無情地剷除任何不能百分之百效忠自己的人。

5.他們是企業的超級發言人,花最多工夫經營公司形象。

6.他們往往低估重大的挑戰。

7.他們頑固堅持往昔的成功模式。

重新檢視自己所處的公司,老闆作風不在上述之列,固然值得慶幸。但萬一不幸踩到尚未爆發的地雷,員工又應如何自處?



萬一踩到地雷



這是最困難的抉擇:「我該只看眼前,工作照做、錢照領,還是當機立斷?」

資誠會計師事務所執行長薛明玲持平地建議,只要公司及個人業務沒有涉及不法,員工還是應該共體時艱,相信公司。但是一旦發現這種風險,除了消極的態度,譬如另謀出路,更應該考慮積極的做法,例如請教法律專家,保留相關證據,甚至告知獨立董監事或監察人。

他也呼籲政府應該取法美國,立法保障舉發不法者(Whistle Blower)的安全與工作權益,才能加速淘汰經營不法的公司。

另一方面,不斷充實自己、保持職場競爭力,雖是老生常談,卻是不變的法則。很多人因為自覺無法找到更好的去處,即使察覺公司有異,也不得不留在原來的崗位,結果不但最容易變成最後下船的人,想重新開始也加倍困難。

別忘了,做一個兼具專業與警醒的員工,埋頭苦幹之餘更要慎選良木而棲,這才是現代工作人的不敗王道!



本文出自:Cheers雜誌 50期 2004/11/1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eenpray 的頭像
    teenpray

    Teenpray@Taipei

    teenpra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